首页

前言

       为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国家遥感中心(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国秘书处)在科技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在科技部高新司和合作司的具体领导下,自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会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跨部门组织国内顶尖的科研力量,开展了全球及区域尺度生态环境遥感专题产品研发及监测分析研究。年度报告工作分别成立了编委会、顾问组、专家组与编写组,并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及相关部门的科研成果,从组织、人力和技术上保障了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

       自启动这项工作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全球重点区域这3大类主题,拓展了8个专题系列,分6期陆续发布了15个专题报告,包括陆地植被生长状况、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分布、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等专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2018年度报告进一步强调继承和创新。一方面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重点区域,持续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与“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序列;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全球变化,充分利用我国碳卫星数据,拓展了“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这一新的专题。3个专题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大气物理研究所具体承担,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2018年度“‘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秉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理念,及时跟进该倡议的最新进展,以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监测分析了该区域沿线典型农牧交错带、海岸带与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评价了部分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动因,探讨了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式,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继续关注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依靠我国自主建立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对全球农业气象条件、全球农业主产区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独立客观地反映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状况,可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供粮油信息服务,对增强全球粮油信息透明度、保障全球粮油贸易稳定与全球粮食安全、制定粮油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是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我国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特点,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全球及重点地区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状况,探讨了全球碳源、碳汇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对落实减排成效和有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018年度报告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与相关部门最新科研成果,主要使用了TanSat、GF、HJ、ZY、FY、HY、以及Terra/Aqua、Landsat、OCO-2等国内外卫星观测数据,形成的成果通过国家综合地球观测共享平台公开对外发布,无偿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享,是中国在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工作、参与并促进数据共享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