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廊道沿线生态环境约束因素的空间分异

  “一带一路”陆域监测区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高山分布较广、极端气候条件约束作用明显,自然灾害频发、保护区广布,环境较为敏感,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一带一路”陆域监测区高原、山地广布,主要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及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其中海拔高于2000m或坡度大于15°的区域面积为430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8.89%,高海拔与大坡度1对区域农业发展、城市化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的约束作用。非洲东北部区、西亚区、中亚区、南亚区西部和中国西北部气候干燥、降水匮乏、蒸发强烈、荒漠广布、沙暴频发,生态环境条件相对恶劣。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地年平均气温低于0℃,面积约为1600万km2,占监测区域的21.48%,寒冷气候区作物生长季短,约束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约束作用(图5-1)。

图5-1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灾害风险较高;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新几内亚岛火山爆发风险较高;中国西南地势崎岖、降水强度大,易造成泥石流灾害;孟加拉湾和徳干高原南侧受季风性暴雨影响,易形成洪涝灾害;中国西北、中亚区、西亚区、非洲北部降水稀少,旱灾频发。2015年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尼泊尔的8.1级大地震、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印度和英国等地的极端降雨天气、阿富汗的暴雪和雪崩、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极端高温天气,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评估灾害风险,注重防灾减灾。

  “一带一路”陆域监测区分布着众多世界级和国家级的保护区(图5-2),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资源保护区、生境/物种管制区和景观保护区。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济走廊建设中要严格落实保护措施,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图5-2 “一带一路”陆域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针对“愿景与行动”规划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需求,结合上述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约束因素,以各走廊交通主干线(含规划中铁路)100km缓冲区为对象,具体厘定各经济走廊沿线的生态环境约束因素和保护需求。

  纵观六大经济走廊,其生态环境约束因素主要包括严寒气候、复杂地形条件、荒漠分布和自然灾害,同时廊道沿线环境敏感、生态系统多样、保护区广布,自然保护需求较大,各个走廊不同地段的约束因素和保护需求程度不尽相同(表5-1)。严寒气候约束因素主要出现于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黄土高原段、中巴经济走廊青藏高原段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中亚段;地形约束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对穿越这些区域的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约束作用较大;荒漠主要分布于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段和中亚段;自然保护区在各经济走廊廊道缓冲区内均有布设,在走廊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绕行。通过分析廊道各段内部的环境约束因子,可为经济走廊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表5-1 经济走廊沿线生态环境约束因素和自然保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