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区生态要素状况

海区生态要素状况

  叶绿素浓度是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良好指示,高叶绿素浓度通常对应高浮游植物生物量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叶绿素浓度与海水透明度刚好相反,呈现沿岸叶绿素浓度高、陆架次之、外海叶绿素浓度最低的空间分布(图4-15)。波罗的海具有最高的叶绿素浓度,黑海、北海、中国东部海区、波斯湾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图4-16)。南海、爪哇-班达海、孟加拉湾等热带海区的叶绿素浓度相对较低。地中海具有最低的叶绿素浓度。

图4-15 2003~2014年平均叶绿素浓度分布

图4-16 2003~2014年各海区平均叶绿素浓度

  12个海区叶绿素浓度的峰值时间存在差异(图4-17)。中高纬度海区如中国东部海区、日本海、波罗的海、北海,在4月前后叶绿素浓度达到最高值。热带海区如南海、爪哇-班达海、孟加拉湾、波斯湾,通常在冬季出现叶绿素浓度最高值。从季节变化幅度来看,最大变幅位于波罗的海、阿拉伯海、中国东部海区和日本海(图4-18)。

图4-17 2003~2014年各海区月平均叶绿素浓度随月份的变化

图4-18 叶绿素浓度季节变化幅度分布

  2003~2014年12个海区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趋势既有上升也有下降(图4-19)。其中,热带海区以下降趋势为主,阿拉伯海的下降速率最大,达-2.23%/a;爪哇-班达海、红海、波斯湾也具有较大的下降速率。中高纬海区则以上升趋势为主,其中波罗的海上升速率最大,达1.92%/a;日本海、中国东部海区的上升速率达0.9%/a。

  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控于营养盐和光照。在热带海区,光照强,表层水温高,水体层化较强,阻碍了下层丰富营养盐输送到表层,导致表层营养盐缺乏,从而约束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在全球变暖情势下,海水升温将会进一步加强水体层化,使得表层营养盐更为缺乏,进而导致热带海区叶绿素浓度的下降。

  然而,在中高纬度海区,由于冬季降温导致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表层营养盐充足。在春季水温升高、上混合层变浅使得浮游植物生长光照充足,会导致浮游植物藻华爆发,生物量快速增长。在全球变暖情势下,海水升温使得浮游植物快速生长的时间提前,浮游植物生长的时间段(春季至秋季)变长,从而导致叶绿素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整体升高。

图4-19 2003~2014年各海区叶绿素浓度变化速率

浮游植物NPP

  浮游植物NPP的空间分布与叶绿素浓度分布基本类似,高叶绿素浓度区域对应高生产力(图4-20)。从11个海区的比较来看(黑海缺遥感数据),波罗的海具有最高的NPP,年均达5000mgC/(m2d)左右;北海、中国东部海区、波斯湾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在1500mgC/(m2d)以上;南海、爪哇-班达海、孟加拉湾、地中海等海区的NPP水平较低,年均约为500mgC/(m2d)左右(图4-21)。

 图4-20 2003~2014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分布

图4-21  2003~2014年11个海区平均净初级生产力

  从季节变化来看,NPP总体呈现夏季高、冬季低,但11个海区峰值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图4-22)。在高纬度海区,如北海、波罗的海,7月前后出现峰值。中纬度海区,如中国东部海区、日本海、地中海,在4月前后出现峰值。热带海区,峰值时间比较复杂,如南海、波斯湾、红海在冬季出现峰值,而爪哇-班达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在冬季、夏季各出现峰值。NPP季节变化幅度最大位于波罗的海、阿拉伯海和中国东部海区。赤道附近海域NPP常年较低,变幅较小。

图4-22 2003~2014年11个海区月平均净初级生产力随月份的变化

  2003~2014年11个海区NPP的变化趋势既有上升,也有下降(图4-23)。中高纬海区除地中海外,波罗的海、北海、中国东部海区、日本海的NPP均呈上升趋势。热带海区除南海外,爪哇-班达海、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的NPP均呈下降趋势。波罗的海的NPP上升速率最大,达1.58%/a,显著高于其他海区;中国东部海区、北海也具有较高的上升速率,分别为1.01%/a和0.62%/a。阿拉伯海的NPP下降速率最大,达-1.17%/a;爪哇-班达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的下降速率也相对较大,在-0.7%/a以上。

 图4-23 2003~2014年11个海区净初级生产力变化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