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背景和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与发展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展和成果。“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中国本着开放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的参与。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是世界上跨度最广、潜力最大的合作区。《愿景与行动》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需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愿景与行动》还提出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和环保产业等领域合作,特别强调在建设和投资贸易过程中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2015年6月联合国发布了题为《新的征程和行动——面向2030》的报告,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部分国家遭受着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干旱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地球本身的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要素异动频繁,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沿线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较为脆弱,既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山地,又有富饶的平原、三角洲;既有雨量丰沛的热带雨林,又有极度干旱的荒漠、沙漠和异常寒冷的极地冰原,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这些区域资源消耗飙升、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资源环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国家或区域的问题,必须从全局、宏观的角度进行考量,需要各国乃至全球的共同努力来协同应对。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先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为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卫星遥感是监测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为全面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亟需快速获取宏观、动态的全球及区域多要素地表信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遥感是大尺度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宏观、及时获取地面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快、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等独特优势,可客观地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中国已经具备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能力,呈体系化和规模化发展;建立了涵盖各部门的应用体系和综合技术研发体系;具备卫星组网、实现多种遥感产品的业务化生产的能力。通过遥感影像可监测地表覆盖类型的动态变化,为了解生态系统现状提供准确的信息;通过时间序列定量遥感产品,为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分析提供客观依据;通过获取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信息,为科学认知“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状况提供数据基础;同时,通过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发现其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为科学评价“一带一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