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监测范围与内容

监测范围

 

  本着“一带一路”开放性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区域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以及与中国交流合作的密切程度等,本报告监测范围由2015年报告的亚洲、欧洲、非洲东北部,扩大到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全部,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便于区域对比分析,本报告将其划分为西亚区、南亚区、东亚区、东南亚区、中亚区、俄罗斯区、大洋洲区、欧洲区、非洲北部区和非洲南部区十大分区。“一带一路”监测海域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3个大洋海域,以及日本海、中国东部海域、中国南部海域、爪哇-班达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中海、黑海和北海等9个主要海区。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范围分区

 

监测内容

 

  本报告基于多源、多尺度、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如2010-2015年期间的风云卫星(FY)、海洋卫星(HY)、环境卫星(HJ)、高分卫星(GF)、陆地卫星(Landsat)和地球观测系统(EOS)Terra/Aqua卫星等),利用中国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多源协同定量遥感产品生产系统(MuSyQ系统)等对遥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模型运算,生产定量遥感产品数据集。本报告以2015年为生态环境基准年,基于定量遥感产品数据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时间序列变化进行遥感监测与评估。与2015年年报相比,本年报监测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带一路”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状况分析中,土地覆盖产品由2015年年报中使用的250m分辨率提高到30m分辨率,分辨率的提高有利于更为精准的分析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状况:增加了植被生产潜力的分析;分析了农、林、草三大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状况及时间序列变化,并结合光、温、水条件开展了胁迫性因素分析,为生态系统变化起因分析等提供可靠的依据;2)“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重要城市生态环境与发展状况:结合地形、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交通能力、灯光数据及变化、城市热岛等指标,从更多方面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与评价,为城市环境的宜居性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撑;3)“一带一路”区域陆路交通现状:从路网密度和道路对生态景观格局的影响出发,开展陆路交通现状评价,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路网的通达性做了全面的评估;4) 增加了“一带一路”区域太阳能资源状况分析,并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太阳能的发电潜力做了评估,为未来发展清洁能源规划提供决策依据;5) 增加了“一带一路”区域水分收支状况分析,分析区域水分收支时空分布格局,为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水资源安全提供依据;6)“一带一路”重点海域海洋灾害状况:从灾害角度出发,分析了主要海洋灾种对海洋航线的潜在影响,对规避分险和降低损失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最终形成“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及相关产品数据集,并面向政府和公众进行公开发布。一方面,相关成果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信息支撑与知识服务;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率先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产品免费共享给相关国家,在数据共享和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通过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和区域的挑战,共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共建绿色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