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一带一路”陆域跨越地理范围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陆域总面积为9257.16万km2,其生态系统主要由农田(1389.52万km2)、森林(3214.75万km2)、草地(2170.07万km2)、水域(199.56万km2)、城市(52.47万km2)和荒漠生态系统(2230.79万km2)构成,其中,森林、荒漠、草地是面积占比最大的3个类型。

 

  “一带一路”陆域各个分区间生态系统结构差异很大,且各分区内生态系统在监测区域中的面积占比与各生态系统在本区域内的分布比例不完全一致(图2-1)。其中,东南亚区、非洲南部区、俄罗斯、大洋洲区、欧洲区森林生态系统广布。东南亚区、非洲南部区、俄罗斯、欧洲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各区总面积的72.02%、54.79%、46.81%和43.45%,其次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水域、城市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较小;而大洋洲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覆盖广(43.12%),荒漠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均有大量分布,但农田生态系统面积较小。中亚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荒漠生态系统占31.42%。南亚区农田生态系统分布占比最大,占总面积的38.06%,森林、荒漠和草地生态系统次之。非洲北部区和非洲南部区生态系统结构差异明显,非洲北部区与西亚区类似,荒漠生态系统均超过区域总面积的60%,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次之;而非洲南部区则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54.79%),其次为草地和农田。相对而言,东亚区农田、森林、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分布较为均衡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生态系统构成

 

“一带一路”监测区各区生态系统面积 (单位:万km²)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和灌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2015年“一带一路”陆域森林生态系统面积3214.75万km2。其中非洲南部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为862.19万km2,占整个“一带一路”陆域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6.82%,其次为俄罗斯和大洋洲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分别为786.38万km2和368.02万km2,中亚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小,仅有12.37万km2。

 

  亚洲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亚洲北部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沿岸高原、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平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南半岛和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亚洲地域广袤,受区域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亚洲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差异显著。其中,俄罗斯区森林生态系统资源丰富,占总面积的46.81%,区内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呈条带状横跨整个亚洲大陆,占据亚洲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的50%以上。东南亚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以及热带季风、赤道暖流影响,常年高温多雨,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高达72.02%。东亚区、南亚区、西亚区和中亚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7.30%、23.72%、5.91%和3.09%。东亚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平原(以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为主)和云贵高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此外,南亚区、西亚区和中亚区森林分布较为破碎。

 

  大洋洲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广布,覆盖全区面积的43.12[大洋洲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0%。澳大利亚那么大的沙漠……图2-3显示的澳大利亚森林比例显然不到43%。请检查数据]%。大洋洲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和灌丛。其中,灌丛主要分布在维多利亚大沙漠边缘等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及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几内亚与新西兰等地区,森林类型以热带雨林和湿润森林为主。

 

  欧洲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43.45%,主要类型为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北方针叶林,此外还包括少量的温带针叶林、地中海森林/疏林/灌丛。其中北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气候寒冷的北欧地区,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则基本遍布欧洲的其他地区,地中海沿岸一带主要是地中海森林/疏林/灌丛,温带针叶林主要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

 

  非洲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区,占全区面积的54.79%,非洲北部区森林资源稀少,仅占区域面积9.42%。非洲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和灌丛,森林分布在10°S~10°N、10°~30°E的热带地区,灌丛主要分布在5°~15°N的萨赫勒地区、15°~25°S的区域(图2-2)。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湿润森林、季节性干旱森林等。其中,夏季受热带赤道辐合带北移影响,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水汽,在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沿岸形成湿润森林。埃塞俄比亚高原东坡和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受东南信风影响,也形成热带湿润森林景观。季节性干旱森林主要分布在中部非洲南端和东部非洲。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森林面积前10位的国家[面积最大的前10个,表达不妥]及其人均森林面积如图2-3所示。俄罗斯以大于750万km2的森林面积居于榜首,但其人均森林面积(545.93 km2/万人)低于澳大利亚(1283.09 km2/万人)和[数据存疑?]中非(1122.75km2/万人)。中国和印度森林面积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六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为19.42 km2/万人和6.95 km2/万人。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森林面积

 

农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2015年“一带一路”陆域的农田生态系统总面积1389.52万km2,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西部、南亚区、东亚区、非洲萨赫勒区域南缘和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沿岸。其中非洲南部区、俄罗斯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分别为292.28万km2和203.28万km2,分别占“一带一路”陆域农田生态系统的14.63%和21.03%,其次为南亚区、非洲北部区、东亚区、欧洲区,分别为190.14万km2、182.51万km2、177.47万km2和140.11万km2。大洋洲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最小,仅有17.83万km2。

 

  亚洲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南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图2-4)。亚洲区横跨五个温度带,各区域农业区位条件差异显著,农作物在不同区域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整体而言,农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500mm以上,年均温>8℃的平原地区。其中,东亚区、东南亚区、南亚区绝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光照、热量和降水充足,非常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产区。中亚区和西亚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满足农业生产的温度需求,因此农田分布主要受水分的制约。农田多集中在降水较为丰富的哈萨克斯坦,灌溉条件较好的阿姆河流域、锡尔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大高加索地区。此外,农田生态系统还分布在沙漠中地下水灌溉条件较好的绿洲。俄罗斯区和东亚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漫长,光热资源不足;西亚地区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带受水分条件制约, 均不适宜农业发展。

 

  大洋洲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的墨累—达令盆地(东经140-150°)。大洋洲区农田生态系统分布主要受水分的制约。农田几乎全部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500mm的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和东南沿海。此外,受海洋性气候控制的新西兰(包括南岛与北岛)也有较高比例的农田分布。

 

  欧洲区气候温和,农业资源丰富,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23.88%。除北欧和中欧北缘的沼泽区受温度制约或排水条件较差以外,其它地区光热适宜、降水量丰富,适宜作物生长,农田分布广阔且相对均匀。

 

  非洲南部区和非洲北部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分别为292.28 万km²和182.51万km²。非洲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光热条件充足,农田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分条件。其中,非洲北部区的农业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非洲南部区的农田生态系统集中在年降水量大于500mm的西部地区、萨赫勒地区以南以及东非大裂谷谷地、几内亚湾北部。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分布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农田面积如图所示。俄罗斯区是监测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总面积(203.28万km2[通常情况下,俄罗斯耕地面积比印度低。请核查数据。])、人均农田面积(141.11km2/万人)最大的国家。农田生态系统总面积排在2、3位的中国和印度由于[中国的耕地面积不如印度多呀???]人口众多,人均农田面积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苏丹、南非等非洲国家人均农田面积很大,但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每年需进口大量粮食。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农田生态系统面积

 

草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170.07万km2,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非洲萨赫勒区域和澳大利亚东北沿岸,东西绵延近200个经度,南北跨越110个纬度。其中俄罗斯区、非洲南部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分别为585.54万km²和343.56万km²,分别占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6.94%和15.83%,其次为东亚区、非洲北部区、中亚区和大洋洲区。东南亚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小,仅有25.13万km2。中亚区草原生态系统总面积仅排在第5位,但草地生态系统在该区内占比最大,达56.52%。

 

  草地生态系统在亚洲大陆上分布最为广泛。其中,俄罗斯区草地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寒冷地区,呈带状横跨整个亚洲北部。中亚区地处亚洲大陆腹地,降水较少且梯度明显,自蒙古高原至哈萨克丘陵,从东向西依次分布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此外,东亚区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温度低,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地。

 

  大洋洲区北部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带,在金伯利高原南侧与巴克利高原分布有条带状的热带稀树草原带。

 

  欧洲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主要为温带草原及寒带苔原两类,其中寒带苔原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

 

  非洲北部区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15°N附近的萨赫勒地区狭长地带。非洲南部区的下几内亚高原、加丹加高原、南非高原、德拉肯斯堡山地以及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也有草地生态系统分布,主要以山地草原及热带稀树草原为主。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分布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草地面积如图所示。俄罗斯和蒙古分别是监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585.54万km2)和人均草地面积(406.25 km2/万人)最大的国家。

 

2015年“一带一路”监测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草地面积

 

水域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水域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99.56万km2。其中俄罗斯区水域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为62.74万km²,其次为东亚区和非洲南部区,非洲北部区水域生态系统面积最小,仅有4.26万km2。此外,中亚区水域生态系统面积为14.38万km²,但水域生态系统占比第二,达3.59%。

 

  亚洲水域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不均,水域生态系统资源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以及较大的湖泊盆地。亚洲水系多发源于亚洲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最长的河流是长江,其次是以额尔齐斯河为源的鄂毕河。中亚区、东亚区、俄罗斯区分布有一些大湖,如咸海、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青海湖、奥涅加湖、拉多加湖,其中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三大淡水湖。此外,青藏高原湖泊群和长江中下游湖泊群呈串珠状分布。

 

  欧洲区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水量丰沛,水域生态系统资源较为丰富,但水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极其不均匀。北欧地区湖泊众多,水域生态系统面积远高于欧洲区其他地区。相对于亚洲区而言,欧洲区河流较为短小,但内河航运发达。如莱茵河和多瑙河都是世界上最具航运价值的河流。此外,欧洲还拥有众多的湖泊,且多小湖群。湖泊主要分布在北欧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大小湖泊10万多个,其中芬兰境内湖泊众多,有“千湖之国”美称;东欧-中欧平原北部一带的湖泊密度大,但多为小湖,面积不大且深度较小;阿尔卑斯山区也是湖泊集中区。欧洲的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如阿尔卑斯山麓就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

 

  受降水量和地形的影响,非洲区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赤道和35°E附近(即非洲南部区)。刚果河是非洲南部区最大的水系。此外,非洲南部区东部存在一些大的淡水湖,其中维多利亚湖是非洲面积最大的湖,也是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的源头。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尼罗河是非洲北部区的主要水系。大洋洲水域生态系统面积较小,仅有6.09万km²,主要水系有墨累-达令河水系。

 

 

  水域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如图。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是监测区域水域生态系统总面积(62.74万km2)和人均水域面积(36.73 km2/万人)最大的国家。

 

2015年“一带一路”监测区水域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水域面积

 

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分布不平衡。由2015年城市生态系统分布图来看,欧洲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大区城市化最高的地区,城市面积高达16.79km2,占比达到2.86%;其次为东亚(1.21%)、东南亚(0.97%)和南亚(0.81%)。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地区。大洋洲城市主要分布在大陆及较大岛屿的边缘地带,如澳大利亚东西海岸。非洲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南非等地。这些区域集中了亚洲、大洋洲、非洲和欧洲的主要人口和GDP。

 

  “一带一路”陆域城市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城市面积如图2-11所示。中国以大于10.81万km2的城市生态系统面积居于榜首,远高于其他国家,但人均城市面积(0.79km2/万人)远低于德国(3.32 km2/万人)和乌克兰(3.33km2/万人)。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城市生态系统分布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城市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城市面积

 

荒漠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荒漠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230.79万km2。其中非洲北部区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为886.07万km²,其次为西亚区和东亚区,东南亚区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最小,仅有5.02万km2。西亚区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列第二位,但荒漠生态系统覆盖率最高,达到西亚区面积的68.26%。

 

  亚洲的荒漠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在西亚区与东亚区的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在15°N-30°N之间,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带气流下沉,而东北信风带来干燥的大陆气团,难以产生降雨,形成阿拉伯半岛的众多沙漠。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深居内陆,以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加之山地阻挡了湿润的海洋气流,形成塔克拉玛干等沙漠。

 

“一带一路”陆域荒漠生态系统分布

 

  大洋洲区的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南回归线附近的大沙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加上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这些区域异常干旱。

 

  非洲北部区荒漠生态系统(主要是沙漠)面积886.07万km²,占非洲北部区总面积的61.81%,限制了非洲北部区的人类生存空间和生产活动。就整个非洲而言,荒漠生态系统是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非洲第二大生态系统类型,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占世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的41.65%。北部非洲区荒漠生态系统分布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在15°~30°N的撒哈拉沙漠地带。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难以产生降水,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沙质荒漠。此外,非洲南部区的纳米比亚西部受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西岸的本格拉寒流影响,形成了纳米布沙漠。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其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如图所示。

 

“一带一路”监测区域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前10位国家及其人均荒漠生态系统面积